陶瓷中板强势崛起背后的原因浅析
2022-03-10

近两年来,在建陶行业“由砖到板”的浪潮中,陶瓷中板强势崛起。表面看来,陶瓷中板的概念并不新颖,并不像“瓷抛砖”、“岩板”这样的新概念那样吸引眼球,但生产线改造升级中板风潮却席卷各大陶瓷产区。

“薄板”节能,“大板”大气,“厚板”代石材,“岩板”更是冲破传统墙地面走向家居加工,各种“板”各显其能。作为陶瓷“板”中一员的“中板”能够强势兴起,自然也有其背后强大的逻辑。

1、陶质内墙砖“陶”的本质无法改变

长期以来,家居装修的厨卫墙面都为内墙砖所占据。一方面是因为陶瓷釉面砖无与伦比的防污性能,另一方面也是用户的别无选择。目前,答产量的内墙砖陶瓷生产线普遍采用二次烧成工艺,釉面防污性能好成本低廉,近年研发出了多种新工艺以改善其他性能,但却始终难以突破。

这一切源于内墙砖“陶”的本质无法改变。

不论是多么高档的品牌,内墙砖的高吸水率(E>10%)的基本特性无法改变,因为这是由内墙砖“高钙低铝”的配方结构和“低温快烧”的烧成工艺在先天性的层面决定的。

2、高吸水率直接导致了陶质内墙砖的以下特性:

1.坯体瓷化度低,致密度不够。

2.抗折强度低,断裂模数小。

3.坯釉结合性差。

陶质釉面砖的热稳定性,坯釉膨胀系数的匹配是永恒的话题。

4.釉面平整度。

为了提高釉面平整度,陶瓷技术人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,从超平熔块、抛坯设备、施釉控制、先进烧成诸多方面进行过程控制。但要做到真正的“超平釉”是相当困难的。

5、整砖平整度。

只要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员,比如贴砖师傅、瓷砖销售人员,都知道陶质釉面砖有一定的下弯度的,否则会有后期反翘的风险。

6、透水性。

因为内墙砖的坯体吸水率大,致密度低,坯体透水。因此,铺贴前要用清水浸泡砖,一方面是平整度的原因,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防止污水从砖背面进入从釉面透出水印,虽然,生产企业通过面釉乳浊、不透水底釉等方式加以改善,但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